中国 亚太 欧洲 美洲 中东 澳新 非洲
首页 时政 社会 经济 商业 金融 科技 军事 健康 文化 娱乐 体育

当“厌童症”成为流量密码

2023年07月15日 地区:中国

中国官方大力出台育儿补贴、鼓励生娃多措并举之际,民间一股“厌童”潮却有越刮越烈之势。

从一开始针对“熊孩子”吵闹行为的指责和批评,到现在上升到“管不住的儿童就不应该出门”“为什么不喂安眠药”的极端讨论,“厌童”仿佛成为中国年轻人“政治正确”的新风向标,同时也成为网络上博取更大关注的流量密码。

从“投诉熊孩子”到“整治熊孩子”

中国网民声讨“熊孩子”在公共场所的不当行为近几年成为热点话题,尤其高铁、地铁以及飞机等封闭空间更是讨伐重灾区。

被投诉的不当行为多为孩子“在飞机上踢椅背三分钟”,或“在高铁上哭闹不止长达半小时”,而家长对这些投诉并不接受,还会加以反驳,有的甚至动手护短,双方骂战一触即发,相关视频也很快冲到热搜。

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有的家长开始“自救”,例如登机前给每个乘客准备一份零食和降噪耳塞,还配上亲笔书写的道歉卡,尽力展现出一个有素质、有反思意识的家长满满的诚意。

有家长登机前给每个乘客准备了零食和降噪耳塞,得到网民好评。(互联网)

这样的贴心行为自然广受好评,还一度被中国官媒人民网点赞。但也引发其他家长的焦虑和争论:难道带着孩子出行已经成为一种原罪?如果不做足这些功课就不配出行吗?

伴随着这些担忧和疑问,社会舆论对“熊孩子”的定义也进一步泛化,包括无法自控的婴幼儿也被卷入其中,自媒体也更善于抓住关键字眼,制造矛盾,引发争论。

今年4月,两名女子在一列开往重庆的高铁车厢内激烈争吵,原因是后排妈妈怀里的婴儿无法停止哭闹,惹得前排一名本想好好休息的孕妇却无法睡觉。孕妇一句“你有小孩了不起”,引发宝妈“你是孕妇了不起”的回怼,让这场争吵升级扩大,成为各大媒体的点评“案例”。

隔月又有一网民爆料称自己高铁上遇到一个小孩全程哭闹,一名乘客提醒家长管好小孩,但家长辩称自己已经告诉孩子了,也解释说马上要下车了,在小伙炮火连天的质问和小孩吵闹不断的夹击下,家长最后负气怼道:“那我把他弄死掉?”——这句话也使这则视频成功登上当天微博热搜。

有家长在乘客连番质问和小孩不断吵闹夹击下,负气怼道:“那我把他(孩子)弄死掉?”(视频截取)

在尝到了“厌童”带来的流量甜头后,网上出现“整治熊孩子的100种方法”“管不好就不要出门”“给小孩子吃安眠药”等更加极端的措辞和表达方式。

真的有“厌童症”?

有媒体引述,“厌童症”是一种高发于未婚青年的人际交往障碍,通常表现为对儿童的厌恶和排斥,进一步可发展为无法容忍一切与儿童相关的事物,同时对儿童的厌弃也会影响到生育观念。

中国媒体凤凰WEEKLY星期一(7月10日)以《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越来越“厌童”了》为题发表文章分析说,低生育率导致了厌童情绪的滋长,厌童的氛围一旦加强,又有进一步压制生育意愿的危险。

文章还指出,现在的环境对带幼童出行的家长过于苛刻,质问:“为什么生了孩子,就像有罪一样?”

《新周刊》两天后以《“厌童症”这顶帽子,年轻人不认》回应上文说,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未婚未育与“厌孩”有直接联系。当年轻人说“厌孩”时,他们厌的是那些对“熊孩子”吵闹心安理得的“熊家长”。

文章也认为,在公共场合里“碰到熊孩子”的吐槽以及“如何治熊孩子”的分享,多数情况下,内容娱乐性大于实操性,图的是情绪发泄和吸引流量。

尽管不排除社会上所谓的“厌童症”是被流量裹挟放大的结果,但现实生活中对小孩愈发苛刻的情况也是真实存在的。

微博大V、作家苏小懒上星期四(7月6日)在微博中说,四川一列火车车厢里一名只有八个月大的小宝宝,因为发出了咿咿呀呀的声音,就被乘客质疑“太吵”,最终被乘务员“邀请”到餐车车厢。

另一列太原出发的火车上,广播里反复要求婴幼儿哭闹请去车厢连接处,“10个小时的旅程,绝大多数时间家长抱着孩子在车厢连接处度过。”

一些家长在她这条微博下哭诉,孩子发出的声音,还没有旁边成年男子打电话的声音大。

“厌童”问题能解决吗?

针对高铁吵闹的情况,此前就有不少人建议设立儿童车厢,将儿童和公共空间隔开。南京此前发布一项关于“你支持火车设儿童车厢吗”的调查结果显示,91.4%的人支持设置。

“厌童”情况更加严重的韩国早在2012年开始就出现了“No Kids”(谢绝儿童)的餐厅和场所,据报道,韩国目前已经有约542家这样的场所,这还不包括酒吧这类本身就不允许儿童进入的地方。

这种将儿童区隔开的方式如今也出现在中国云南、青岛等地。有酒店的家庭套房在注意事项中却写明“该房型不可携带儿童入住”。

但一刀切的物理区隔方式也被人诟病过于简单粗暴,使“有娃”和“无娃”的两个群体更加对立。

同样被吐槽“一刀切”的还有上海迪士尼今年5月31日出台的新措施:不得携带任何尺寸的儿童野营车入园。

野营车因体积过大被网民投诉太挡路,上海迪斯尼规定6月30日起不得携带任何尺寸的儿童野营车入园。 (互联网)

此前野营车因体积过大被网民投诉太挡路,但对于两娃以上家庭来说,野营车却是实打实的“带娃神器”。两个阵营因此在社交媒体“小红书”上交战多个回合。

上海迪士尼的禁令赢得不少网民好评,但对于多娃家庭,却没有提供另一种选择。

比野营车更没有选择余地的是,有四岁男童母亲因为要上厕所,在没有其他人陪伴也没有家庭卫生间的情况下,只好带着男童去了女厕,结果被指责没有教养,甚至质疑男童别有用心,却鲜少有人问为何家庭卫生间这么少?

中国官媒中新社旗下“国是直通车”官方微博上星期三(7月5日)发表评论呼吁:“熊孩子要管,仇童戾气也要管。”文章指出,儿童保育不单单是有孩家长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文章还说,丁克、非丁克、有孩、无孩群体不应成为爱童或仇童的阵营划分。无论是啼哭的婴儿,还是耄耋老人,都需要社会中坚力量的照护和包容。

微博大V“幻想狂刘先生”上星期一(7月3日)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指出,生不生孩子,留不留后代是生育选择的自由。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即使无幼,也应善人之幼,这不是简单的利益交换,而是社会责任:她的晚年生存不可能不依靠他人之幼。

这名大V今年5月还发文分析说,“厌童”背后是“巨婴”与“真婴”位面之战,因为“巨婴”和“熊孩子”在心理特质、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上都有相似之处。文章担忧,如果越来越多生理意义上的成年人不具备成年人所应有的心理素质,反而成为巨婴,和真正的婴幼儿展开同位面之战,那威胁到的不仅仅是“道德”,而是“生存”。

中国官媒呼吁,儿童保育不单单是有孩家长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新华社)

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近几年也为不断下降的生育率焦头烂额。尽管官方在五年内从全面二胎跨到鼓励三胎,各地也推出多孩家庭育儿补贴、购房优惠等政策,但从数据来看收效并不显著。

中国官方2021年提出,要在五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从目前情况看来,无论是在硬件配套的完善上,还是社会舆论的包容性上,都离儿童友好社会还有不小距离。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