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价疯涨的恶性循环里没有赢家
2022年02月04日 地区:中国 来源:多维新闻 阅读(676)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吐槽春晚成了中国内地民众每年春节的娱乐项目之一,而从2021年开始,在吐槽春晚之外又新增了一项——吐槽疯涨的春节档电影票价。刚刚到来的虎年,随着春节档电影启幕,票价又创新高,致使很多人望洋兴叹、望而却步,直呼“看不起”。
电影票价涨得有多疯狂?先来看一组数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1年春节档的平均票价为48.9元,2020年因为疫情刚爆发故出现下滑,2019、2018年和2017年的春节档票价则为44.7元、39.7元和37.8元,,到了2022年,平均票价高达58.7元。另据淘票票APP上的记录,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影院,单场IMAX 2D厅黄金档票价甚至达到了179元,普通厅的票价也均在100元以上,在中部地级市影院,场均也不低于50元。与疯涨的票价对应的,则是同期总票房的降低与观影人次的锐减。据统计,2022年春节档首日票房不及去年同期的16.93亿,观影人次更是减少近900万。
近些年,中国电影不断刷新票房纪录,不论品质好坏动辄上亿票房已成为常态,2021年的《长津湖》更是成为现象级电影,以57.75亿的成绩居于票房最高国产电影首位。个人主演电影百亿票房榜上,中国演员一共有17位,最新加入此榜单的首位00后演员易烊千玺,离不开今年春节档的《长津湖之水门桥》和《奇迹·笨小孩》助力。
这样耀眼的成绩背后,既说明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但同时也有着被低估乃至被忽略的巨大隐患。因为不论是掏腰包买票的观众,还是即便承受的骂声依然不得不抬高票价的影院,抑或是站在幕后制定规则的国家电影局,都卷入了一场没有赢家的恶性循环中。久而久之,不仅中国电影产业培育基础设施的历史阶段会被打破,民众走入电影院观看电影的习惯会因此夭折,而且也将严重冲击中国的电影市场。
首先是观众。团圆团聚是中国春节的主题,春节期间全家老小一起观影在许多地方已成为风尚。当票价还在民众可承受范围内时,“全家老小一起观影”很容易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一旦票价超过预期,买票走入电影院则需要“权衡利弊”、“慎重选择”。有住在小县城的网友金金算了一笔账,“没想到平时30多元一张的电影票,春节能涨到78元一张,全家五口人看一场电影就要花350元。”而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看一场电影再加上爆米花饮料等,人均消费逼近200元。于是很多人干脆放弃走进电影院,通过盗版途径或者等网上有资源再看。所以,不管是被迫承受高票价的观众,还是被高票价劝退转入线下的观众,都很难成为赢家。
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电影院,让走进电影院看电影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是中国电影管理部门当前最该努力的方向。(AP)
千万不要低估观众在高票价面前如此选择的长期后果。有人可能会认为,电影票价是由供需关系和市场规律决定的,属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且真正的影迷才不会在乎涨价与否,那些不习惯走进电影的群体,票价再低也吸引不来。这样的说法看似有道理,其实忽略了两个根本问题:其一,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民众的观影习惯和文化消费需求都是潜移默化培养起来的,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后发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观影习惯培养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今天中国庞大的观影市场正是早些年9.9、19.9这样的低廉票价一步步培育起来的,但目前走进电影院看电影还尚未稳固成为一种习惯;其二,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市场始终是手段而非目的,虽然春节档电影票房确实存在市场决定论之下的供需关系,但明显违背了社会主义和中央政策的初衷。
其次是影院。电影票价疯涨,影院看似是赢家,实则不然。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院遭遇重创,80%以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广州一名前影院经理周扬表示,尽管票价在提升,但迫于租金、人力等硬成本支出,影院依然很难回本,多半的影院仍处于亏损状态。另一位院线经理同样表达了担忧,“赶上疫情,人们花钱谨慎,真正能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好内容本来就供给不足,票价又在上涨,影院的收入还会降低。”他说,行业已经陷入了一种死循环。另一方面,在定价问题上影院并无最终决定权,因为影院背后是片方,片方背后是国家电影局。片方和电影局居于幕后,站在前台的电影院则一边因高票价承受着来自观众的骂声,一边又不得不在片方和电影局的要求下被迫涨价。
疫情冲击下生存的挑战和政策调整加剧的压力,既可以成为倒逼影院进一步改革的动力,也可以成为压抑其完善和培育电影产业基础设施的阻力。尤其是随着5G商用技术进入电影院应用阶段,省去了影院的服务器重复设置和人员设置,分发变得十分即时,这对影院来说无疑是一场新的变革。不管是进一步改革,如苏宁影城将“影院”和“新零售”相结合,沃美启泰影城“影城+餐饮”的经营模式,还是为适应5G技术的到来提前布局基础设施,如大地电影院线与中兴通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成立“5G+新文娱创新实验室”,最终的目的都是为观众服务的。如果因为高票价越来越多观众选择不走进电影院,这些业态融合与设施更新,都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最后是国家电影局。在这场各方都输的恶性循环中,电影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存在,同时也是其中起着决定作用的角色。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将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电影管理职责划入中央宣传部,对外加挂国家电影局牌子。方案赋予中宣部八大管理方面的职责,包括:负责拟定电影事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了解掌握分析电影创造、思潮情况;负责电影行政审批和管理相关工作,指导、监管电影制片、发行和放映工作;负责组织审查影片和电影频道播出的相关节目,发放和吊销影片公映许可证;指导电影专项资金的管理;指导、协调全国性重大电影活动,负责与有关电影机构和组织进行联系等。
2018年4月16日,国家电影局举行揭牌仪式。 (新华社)
从宏观的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的制定,到具体的指导、协调与联系,电影局可谓集大权于一身,其政策导向与对电影机构和组织的指导,直接决定着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走向,也决定着亿万观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过北京一家影院负责人表达了担忧,“为刺激消费,电影局的一个主要思路是‘花钱’,想方设法让片方花钱拍片,也让消费者花钱观影,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市场刺激起来。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拍片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疫情冲击,使得片方拍十部片子想靠一部赚回来,春节档就成了片方眼里的一个‘收割机会’,然后通过制定最低票价逼着电影院票价居高不下,导致了最后这种影迷不满、观影人数下降、票房下滑的多输局面。”
在中国,电影不仅是大众文化消费品,同时也是执政者和民众沟通的重要载体。尤其是过去几年,随着《战狼》、《红海行动》、《流浪地球》、《长津湖》等主旋律电影的火爆,通过电影凝聚民族向心力、民族自豪感屡试不爽,民众也由此进一步建立了对执政者的认同感。可疯涨的电影票价,正在一步步使这一根基尚未稳固的宣传与沟通载体变得摇摇欲坠。不知道作为主管部门的国家电影局是真的不懂,还是被亮眼的票房迷了眼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要知道,电影票价疯涨的恶性循环里没有赢家,如果任由其继续恶化下去,将输得更彻底。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
Comments编辑推荐
朝鲜国防省成立指挥机构贯彻地方发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