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亚太 欧洲 美洲 中东 澳新 非洲
首页 时政 社会 经济 商业 金融 科技 军事 健康 文化 娱乐 体育

中国“宽货币”政策实际上正逐步退出

2020年11月30日 地区:中国

中国人民银行11月26日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这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走势定好了基调,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的信号愈加明显。

QQ截图20201130075136.jpg

据《经济日报》11月29日报道,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严峻挑战,人民银行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货币政策根据不同阶段特点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提高了政策直达性,强化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政策效果很快得到了显现。以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为例,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环比操作,累计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资金47亿元,支持其6月份至9月份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本金共计4,695亿元人民币,加权平均延期期限为12.6个月,减轻了小微企业阶段性还本付息压力;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按季操作,累计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优惠资金932亿元,支持其3月份至9月份发放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共计2,646亿元,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但是,在特殊时期推出的特殊政策有其阶段性特征,需要理性认识。比如,利率并非越低越好,利率过低会导致“资源错配”“脱实向虚”等诸多负面影响。因此,特殊时期的政策不能长期化,退出是迟早的,也是必须的。

近期,在谈到下一步货币政策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为应对疫情冲击,金融部门推出了一些特殊政策措施。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正常,一些政策已经顺利完成阶段性任务,但支持小微和民营企业、支持稳就业、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将继续坚持,并进一步完善,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事实上,货币政策正常化在市场上已有所体现。5月份以来,货币市场流动性有所收紧,市场利率中枢抬升。目前,流动性“紧平衡”几成常态,不复年初的宽松。截至11月25日,市场上7天期回购利率DR007的月平均值为2.28%,较4月份的1.46%提高82基点;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29%,亦较4月份低点上行80基点左右,均已高于疫情暴发初期水平。“宽货币”实际上已逐步退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特殊时期政策退出的同时,也不能出现“政策悬崖”。政策调整要基于对经济状况的准确评估,不能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而要继续服务好实体经济。

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更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要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根据宏观形势和市场需要,科学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