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亚太 欧洲 美洲 中东 澳新 非洲
首页 时政 社会 经济 商业 金融 科技 军事 健康 文化 娱乐 体育

全球货币政策分化 中国将“以我为主”

2021年12月23日 地区:中国

image.png

临近年末,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央行纷纷在2021年最后一次议息会议上做出表态。尽管大部分经济体都面临着物价攀升、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冲击等困境,但是央行们的货币政策却出现较大差异。

12月15日,美国联储局(Fed)宣布维持当前低利率。但是,考虑到通胀压力,联储局还是决定加速taper,为提前加息预留政策空间。此外,联储局主席鲍威尔(Jerome Powell)也承认低估了通胀走高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并表示“2022年通胀水平大概率仍将高于2%的长期目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点阵图暗示的2022年加息次数已经从9月的1次升至3次。

与美国联储局相比,欧洲央行(ECB)更偏“鸽派”。12月16日,欧洲虽然宣布将于2022年3月结束1.85万亿欧元的紧急资产购买计划(PEPP),但同时承诺仍将在PEPP结束后短期内提升常规资产购买计划(APP)的购债金额,以对冲结束PEPP所造成的市场冲击。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重申,2022年不太可能加息。

image.png

在2021年最后一次议息会议上,美国联储局并没有明确加息路线。(新华社)

在欧洲央行表面“鸽派”立场的当天,英国央行(BOE)令人意外地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15个基点至0.25%。这让英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加息的国家。英国央行总裁安德鲁•贝利(Andrew Bailey)表示,如果央行什么都不做,将面临通胀持续过高的风险,因此央行别无选择,只能加息。11月英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速已经升至5.1%,为10年来最高水平。

与上述央行相比,由于通胀压力较小且经济复苏也较为乏力,日本央行几乎没有加息压力,理所应当地在12月17日结束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继续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表示,尽管为抑制通胀,欧美一些央行近日开始收紧货币政策,但是日本距离2%的通胀目标仍有差距,日本央行的政策立场不会马上作出调整。

对于中国而言,通胀虽然也存在,但是主要体现在产业链上游,即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速的快速攀升。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物价波动并不大。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是下行压力而非通胀压力。

在12月10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决策层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政策发力需要“适当靠前”。因此,在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考虑是不是要收紧货币政策时,中国货币政策制定者则坚持“以我为主”,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12月15日,中国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人民币。12月20日,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5个基点,小幅降息。近期的降准降息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仍将“以我为准”。

曾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现任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中国不用担心中美货币政策重新错配带来的冲击。一方面中国这次货币政策是先进先出,领先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周期。另一方面,现在汇率弹性增加、货币错配改善,中国也无惧于汇率调整和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