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牌港商转型避过地产寒冬,“今日建筑业只有强者生存”
2025年05月28日 地区:中国 来源:星岛新闻网 阅读(13)
楼市下行,地产发展商开展新项目的意欲降低,导致私人工程量骤减。香港老牌基建商亚洲联合基建(711)行政总裁彭一邦接受本报专访时坦言,“整个行业和起楼有关的专业,现在是一个冬天来的”。幸运的是,集团早在十多年前开始部署降低私营工程比例,转向发展高端公营项目,现时公私营项目比例由以往50比50,大幅降至90比10,令集团得以避过当前建造业低迷的冲击。
▲亚洲联合基建(711)行政总裁彭一邦(左)及俊和建筑副行政总裁陆伟霖(右)分享建筑界市况。
▲亚洲联合基建创办于1968年,前称俊和集团有限公司,现时由彭氏家族第二代彭一庭和彭一邦两兄弟继承父业,掌管公司业务。
▲集团旗下业务包括建筑及地产、保安及物业管理、隧道管理、物料采购等
私楼周期起伏大 风险相对高
亚洲联合基建创办于1968年,前称俊和集团有限公司,现时由彭氏家族第二代彭一庭和彭一邦两兄弟继承父业,掌管公司业务。集团旗下业务包括建筑及地产、保安及物业管理、隧道管理、物料采购等,参与的大型基建亦包括中环湾仔绕道、莲塘/香园围口岸基础设施、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旅检大楼和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等。
彭一邦表示,集团早在2010年开始进行业务转型,现时多接政府基建项目,坦言转型原因是发觉私人楼宇市场周期起伏太大,收款能力在市况下行时尤其困难,“在风险管理来说,我觉得在down cycle(下行周期)时私人工程的风险相对高,私人业主畀钱的能力也没有政府那么强”。
除了风险考量外,也考虑到兴建私人楼宇要用到的建筑技术相比基建较低,认为公司多年来累积的经验,有能力承接更高端的项目。集团现时参与了包括填海造地、起桥、造铁路等不同种类项目,“全香港一半以上的路轨都是我们铺的”。
避过了今次私楼市场下滑的冲击,彭一邦坦言是“有些好运的”,“十年前未必预测到今天会是这样,如果继续是以前那个模式的话,都挺难想象”。今次公司没有任何裁员行动,惟回想2004年2005年那段日子,沙士之后私人楼宇工程和基建工程大减,公司从约1,000名员工减至只剩400人,“那一次就真的很严重,炒了很多人还要减薪。”
疫后利息急升 工程成本大增
尽管避过行业寒冬,公司于2024年上半年仍录得2.64亿元亏损,相较前一年同期纯利6,833万元,由盈转亏。彭一邦归因于疫情后贷款利息急升,导致工程成本大增,他举例银行借贷利率由2厘曾上升至差不多8厘,升了4倍,“我们做基建很多时候都是说5年、6年,有些10年的,以前计落的数make sense(合理),今天不make sense。”
此外,工人短缺和其他项目成本增加也是亏损的原因之一。面对高利息环境,公司的应对策略是要“早点收钱、早点还钱”,希望减低融资成本。
前景保持乐观 北都带来机遇
作为第二代接班人,彭一邦比较了父亲时代与今日建筑业的差异,“那一代是大兴土木,你会觉得肯努力就有发围空间。”而今日建筑业已经非常成熟,透明度极高。“一般人如果(在这行)再想创业,其实是难了很多,因为很多安全要求、质量要求,很多牌照要求。”他分享,有别于过往价低者得的方式,现时工程招标多采用“双信封或三信封”制度,“一个看钱、一个看技术,有时还看innovation(创新)。”这使得新入行的小公司难以竞争。
在访问中,彭一邦直言自己是行业下的“既得利益者”,但强调这是市场主导的结果,直言在高度监管的环境之下,只有本身是这样的强者,才可以生存得到。他又比喻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没可能在沙漠生存,反而是一个带了足够粮食与水、身体强壮的人,才可能有机会在恶劣环境生存下来。
展望未来,彭一邦对建筑业,特别是基建方面的前景保持乐观,即使政府录得赤字,但起码未来5年,看到政府会积极发债券。他特别提到北部都会区的庞大发展,是以上千亿计,为业界带来机遇。此外,他相信内地虽然正在经历经济下行,但长远将保持良好发展,纵然香港未能像以往般吃西方、内地两家茶礼,但“如果大家再望长远,内地经济体系其实很健全,接下来的发展我觉得仍然是高速的发展,所以香港一定是会受惠于祖国这次继续带来的boom(繁盛)。”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